水曜日, 5月 18, 2016

.plan 071

去三林

有一天,我爸打算增进家庭情感,team building一下家庭成员的核心凝聚力。他说,我们去三林吃顿饭吧。

之所以会选择三林这个地方,是因为他看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介绍了很多地方美食,我们要跑去广州四川未免太费周章。三林这个地方就在浦东,怎么也算是上海行政区划,去吃顿饭不费事。

但是我有点顾虑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广受人民群众欢迎,三林那家本帮菜馆子即便在此之前也是门庭若市。去这么一家餐厅,会不会好像春节挤城隍庙的九曲桥,国庆长假奔走鼓浪屿,自讨苦吃?而且本帮菜一向没法激起我太大的热情。我就是上海人,上海家常菜我天天就在吃。一盘草头自家里炒一炒嘛好来,难不成我还要专门下馆子吗?

不过这件事情我也不抵触。去外头吃饭怎样都是耳目一新的。说不定会有新奇的菜色,说不定会有有趣的环境,说不定会有出乎意料的美味。去便去就是了,横竖不是我给钱。

去三林要转乘一部地铁。我家住在远郊的九亭,出门去哪儿都要起码一个小时以上。所以远也就称不得什么远了。一个小时和一个半小时,都是要闲待着的。到了地方,发现好像从一个七宝到了另一个七宝,几乎是标准化、制式的古镇营销;周边环境上,同样地被陌生的粗糙面孔包围,耳边响着近似上海话但发音愣是听不懂的方言。整个场景完全没有可以叫人促不及防的意外。

去馆子的时间点很尴尬。因为听说人多,所以只好尽量避开饭点。我们预定了位子,四点到,一打听,五点半才开灶。馆子里零零散散地没什么人,总还以为一座难求,怎么也得是避风塘门口大排长龙的场面。一问之下,饭馆只营业到九点,位子已经订光。来吃饭的人多不多?怎么不多?生意不要太好。前台这么应答。

百无聊赖坐着,四点等到五点。三林在浦东,也算是远郊。如此的名店,虽说也开了两家分号,却并没有那种翻台如流水的火热景象。若是开店的时间再长些,只怕菜品的质量就要降下档次来。好就好在到此地光顾的,多为当地熟客,而且无论早晚,都要预约定位。看得出店家宁可少做几桌生意,也要留住手艺和味道。店堂里早有三三两两几桌客人候着。大家各自谈说,实际心头无不可怜巴巴地盼灶火升起来。没事情好做,伺候嘴巴要紧哪。伙计们也看得出来,算算时间差不多,招呼着开始收作。于是我们终于开始点菜。

这件事本可以我自己来干,但是如此一来就会陷入著名的随便陷阱:
想吃什么?随便。
红烧蹄髈怎么样?不要吃这么油腻的吧。
那想吃什么?随便。
那要不要来个干锅包菜?辣的吧,辣的我们不能吃的。
那你们想吃什么呢?我们也不知道啊,随便你,随便。
干。

我家两位老先生向来生活简朴,不是隔三差五下馆子花天酒地的人。所以每次出门吃饭,点菜就是一件叫人十分头痛的问题。他们会说,这个菜好不好,来一个那个菜怎么样。倒了差不多的时候,菜单一翻页,又觉得要一个素菜;突然想起来,缺个汤,只好急急地往前找;点完了红烧肉,又问鲈鱼好不好;看中了酒香草头,反而说荠菜豆羹不错。来来去去,定下三个人吃的菜就有了七八样。等到真要点下去了,两眼瞪得好似铜铃,往我这边看过来:

“刚才我们点了些什么菜?”

所以我只好教给他们一个法子,好像公司里给下属布置任务。一张纸一支笔,翻着菜单,不管三七二十一,看到好的就记下来。菜单翻完了,丢在一边,再也不要去看。按照人数该有几个菜,从记下来的菜品里删。干脆利落,绝对不会犹豫不决。

按照这个法子,我们点了一客蒸三鲜,又有肉皮又有蛋饺,无一不是一家口舌之好。又要了一道八宝辣酱,也是店家招牌的老八样。一道荠菜羹,吃的时令新鲜,清淡爽口,又有汤水。闻名遐迩的扣三丝却没有,询问之下是因为冬笋不当季。不妨,我们也不是附庸风雅的人。一顿饭,吃的又不是在外的盛名。扣三丝了不起,难道八宝辣酱就没法可口了不成?顺势加了盘油爆虾。都是饱经食客挑剔留得下来的实在菜色。

其实河虾我吃不来。基围虾、小龙虾这种大一些的虾倒是没问题。小河虾没什么肉,去壳又麻烦;囫囵嚼更是外壳肉质混在一起,坏了口感。况且平时买来难得新鲜,不管是红烧油爆还是白煮,总有肉头软趴趴地几只,吃口好像一滩泥在嘴里。所以这个油爆虾,我就没有抱太大的期望,无非是随便吃吃的一道菜。最不济,其他三道我好歹吃得来,总不会饿到哪儿去。

所以说,期望低是件好事。

料理这种东西,尝得多了,最后彼此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小,能够产生惊喜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。所以吃到嘴里叫人觉得“居然这样!”那惊艳的一刻,真是比什么都要更加难得。这口河虾先是甜,酱油入味,典型的本帮菜特点。但是甜咸调整得十分适中,不会太腻口,也不会过于味重,压住酱鲜。随后最叫我头疼的虾壳,爆得酥脆,完全省却了剥壳之虞。同时它又不刮喉,嚼两口便粉粉碎,合着弹软的虾肉,甚至下饭。我的姨叔是广东人,每年拜年的时候,他家招待我们也是必有河虾。出于客套,我倒也没少吃过。然而这一口油爆虾,却教人发觉河虾居然可以烧得如此地好吃,居然吃起来应该是这个样子,进而不禁感叹从前吃得那些,竟然是怎样的河虾。又有一丝忧虑,只怕这盘虾入了上乘,日后更是瞧不上那些材料既不新鲜,料理手段也不到位的虾了。

毕竟是名店名厨的手段,又是店家每天亲自挑选的新鲜虾。相比之下,另三道菜差强人意,只是没能有更为意外的惊喜。八宝辣酱着实用了八味食材,除了常规的花生豆干,还有鸡胗白果这些老派做法才会用的料。其实只不过市面上的八宝酱不再八宝,有了几味便宜的素菜便算完事,肉丁更加不甚讲究,干贝冬笋更是无从谈起。反而这家实实在在的老式做法,倒强过他人。的确不是他家工夫了得,而是坊间店家偷工减料,手法稀烂罢了。

至于其他菜色,荠菜羹自不必谈。勾芡、口蘑、豆腐,做得中规中矩,和浓油赤酱互为调和。蒸三鲜也是道浓淡相宜的汤水菜。咸肉熏鱼和肉丸,看似荤腥,实际并不油腻堵心。配着蛋饺和肉皮,明明是荤多素少的一道菜,却可以叫人不忍止箸。三林素产肉皮,号称素油炸出,久煮不烂。走在老街上,我们也买了一包。自己吃完倒不觉得,后来有一天家里去农展会,买了号称三林的肉皮。回来一煮,松散碎烂,嚼之无味。这才晓得在三林买的正宗肉皮,口感筋道,弹中带脆;孔洞丰满,吸饱了汤水,顶住口舌的一抿,把美味散布开来。

顺便一说,那里的酱菜在当地也算出名。尤其是酸黄瓜,甘甜可口,酸得恰到好处,没有腌制过头的那种刺激感,又不寡淡,生津下饭。几乎胜过俄式和美式的酸瓜。只能感叹中国实在是广博,饶是上海一地,也能找到不输于人,却又归于同宗的美食。